玻璃能化为油吗?放在伤口上的花能化为血吗?炽热的秘密能否在池塘的冷水里洗净?能否用一面镜子当球拍打乒乓?能否在太阳里吹肥皂泡?
在郝铄的世界里,绘画与诗歌彼此交织。《玻璃油》,既是展览名称,也是同名散文诗集的标题,浓缩了图像与语言的联结:在可见与不可见、言说与沉默之间——在那里,直觉先于意义,希望或奇迹得以显现。那些虚构的、看似徒劳的举动,孕育出一种静默的美,以及内在修复的可能。
“玻璃油”一词源于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火的精神分析》(1938)中提到的一种古老信念:玻璃蕴含火,而“玻璃油”——或“硫酸”——正是由此衍生。郝铄借此提出一种炼金般的隐喻:一种想象的转变,一种虚无的物质,在流动与坚固、物质与精神的交汇处,浮现出超越表面的事物。
郝铄生于中国,旅居法国多年。这次展览标志着她艺术道路的一次转向:绘画、文本、拾来的家具与物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在那里,材质、动作与词语彼此对话。
展览被设为一种仪式,灵感来自《易经》——这部道家奠基之作,将世界视作不断变动的编织体。每件作品对应《易经》中的一个卦象(由三条线组成——实线为阳,虚线为阴),与宇宙之力、季节以及方位相关。郝铄将展览空间设计为一张能量地图,承载着运动的符号,展现阴与阳、虚与实、方位与循环之间不断变化的平衡。观者在其中自由穿行,于日常物件的转化里拼凑出碎片化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