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郝铄在巴黎:蜕变的诗意

《玻璃油》(huile de vitre)展览现场,2025年,巴黎。图片鸣谢艺术家郝铄和Derouillon画廊。

展览《玻璃油》(2025年9月3日—10月4日)是艺术家郝铄于Galerie Derouillon的第二次个展。这一系列绘画与拼装作品由古老家具与艺术家拾得的物件构成:桌子、抽屉或屏风被切割、改造并转化为祭坛、门槛或图腾。展览被设计为一个受《易经》启发的仪式,将道家八卦与希腊及基督教的神话人物并置,探索记忆、蜕变与牺牲之间的张力。作品同时也承载着艺术家的个人哀悼,在其中,形态被赋予碎片化的叙事,而拼装本身成为一种弥补的尝试。

在此契机下,艺术家特邀 Victoria Jonathan(零零)撰写随展文字。

文字:Victoria Jonathan(零零)

我用无尽的比喻来展现真理。 
无尽的比喻。 
总有一种能直达每个人的内心。 
是瞬间的光。 
不是看到的,而是你自身发出的光。 
你知道你就是光。 

郝铄

玻璃能化为油吗?放在伤口上的花能化为血吗?炽热的秘密能否在池塘的冷水里洗净?能否用一面镜子当球拍打乒乓?能否在太阳里吹肥皂泡? 

在郝铄的世界里,绘画与诗歌彼此交织。《玻璃油》,既是展览名称,也是同名散文诗集的标题,浓缩了图像与语言的联结:在可见与不可见、言说与沉默之间——在那里,直觉先于意义,希望或奇迹得以显现。那些虚构的、看似徒劳的举动,孕育出一种静默的美,以及内在修复的可能。 

“玻璃油”一词源于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火的精神分析》(1938)中提到的一种古老信念:玻璃蕴含火,而“玻璃油”——或“硫酸”——正是由此衍生。郝铄借此提出一种炼金般的隐喻:一种想象的转变,一种虚无的物质,在流动与坚固、物质与精神的交汇处,浮现出超越表面的事物。 

郝铄生于中国,旅居法国多年。这次展览标志着她艺术道路的一次转向:绘画、文本、拾来的家具与物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在那里,材质、动作与词语彼此对话。 

展览被设为一种仪式,灵感来自《易经》——这部道家奠基之作,将世界视作不断变动的编织体。每件作品对应《易经》中的一个卦象(由三条线组成——实线为阳,虚线为阴),与宇宙之力、季节以及方位相关。郝铄将展览空间设计为一张能量地图,承载着运动的符号,展现阴与阳、虚与实、方位与循环之间不断变化的平衡。观者在其中自由穿行,于日常物件的转化里拼凑出碎片化的叙事。 

《玻璃油》(huile de vitre)展览现场,2025年,巴黎。图片鸣谢艺术家郝铄和Derouillon画廊。

郝铄的想象既混融又具象。她将自己的梦境、哀悼与幻象,同希腊与基督教的神话人物交织:被掳走的珀耳塞福涅、殉道的圣阿加莎、化为鹿的阿克泰翁、被天鹅化身宙斯所侵犯的蕾达、阿佛洛狄忒与阿多尼斯、伊卡洛斯、地狱三头犬、斯芬克斯。它们都指向爆裂的瞬间:蜕变、牺牲或坠落的时刻。火在其中潜伏,燃烧在显现与消逝之间。作品于是成为通道——通向人与兽、此世与彼世、痛苦与升华之间。 

叙事与图像都非线性。图案在作品中消散又重组。重要的不是线索本身,而是它们所承载的象征能量与转化潜能。每件作品都开辟一条裂隙,成为目光迷失与再生的开端,构成一个无始无终的仪式。观者徘徊在这些通往无形或内心之门的物件之间。 

这一创作方式呼应了古老的“灼骨占”——通过火焰在龟甲或兽骨上烧出的裂痕占卜。汉学家李维汉提醒我们,中国文字的起源并非为了记录言语,而是为了描绘占卜。同样,在郝铄这里,物件——无论是绘制的还是重组的——都成为活的痕迹,直觉的载体。火虽是隐喻,却活跃其中:它改变、揭示,在物质中刻下被解读的符号。 

图片鸣谢艺术家郝铄。
《玻璃油》(huile de vitre)展览现场,2025年,巴黎。图片鸣谢艺术家郝铄和Derouillon画廊。

她的作品结合绘画与淘得的元素——古老家具、跳蚤市场寻得的物件。部分来自18世纪,部分并无价值。她将它们切割、翻转、改造:桌子成了底座,抽屉成了耳朵。拼贴成为一种修复的尝试——不是复原,而是唤醒。她的再造美学游走于记忆与变形之间。图腾、屏风、祭坛承载着过去与未来。她自称为萨满与诠释者,观察并重组,倾听并在旧日手札中发明虚构。同名诗集《玻璃油》(中英文双语)收录了五十篇与作品相关的短文——不是目录,不是注解,而是源头,是与展览并行的一层。 

她的绘画往往是骤然涌现的。她召唤密集的形象、传奇的生灵与象征性的动物:花瓶、沙漏、蜡烛、石榴、斯芬克斯、衔尾蛇。身体是破碎的,物件被赋予沉默的力量。色彩近乎月光:乳白、银灰、深蓝、熄灭的红。孔隙、空洞、缝隙——贝壳、耳朵、半开的花朵——遍布作品,成为通向无形的关口。她的技法时而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壁饰或浮雕的装饰性线条,也让人想起马格利特或莱奥诺·菲尼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郝铄并不意在解释。她塑造一个象征性的疗愈之所,一座无教义的圣堂,在那里,碎裂的形象重新获得活力。物质被探寻,如同一次无声的精神分析。 

展览贯穿着一段哀悼:她挚友的离世。最终的一件作品献给他——一扇三开的屏风,三在道教中象征无尽,也对应他们共同的生日。这一举动完成了仪式:《玻璃油》成为记忆之所,一个让亡者陪伴生者的门槛。 

不仅仅是一个标题,《玻璃油》成为母体般的意象,一种诗性的物质。展览并未构筑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显露出裂缝。它通过游移推进,探寻物件中残留的痕迹与静默的流动。郝铄构建了一个空间,在那里,失去化为存在,动作成为自我疗愈的方式,而玻璃之中,始终留存一抹微光。 

《玻璃油》(huile de vitre)展览现场,2025年,巴黎。图片鸣谢艺术家郝铄和Derouillon画廊。
图片鸣谢艺术家郝铄。
《玻璃油》(huile de vitre)展览现场,2025年,巴黎。图片鸣谢艺术家郝铄和Derouillon画廊。
相关的DoorZine文章
七位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分享了他们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游走经验,对身份认同的思考,他们的学术经历,以及这些经验如何滋养并转化为他们的艺术实践,如何始终保持着清醒与批判的精神。
相关项目

Newsletter

订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