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当你选择要过一种‘游牧’的生活,就不得不‘随遇而安’了”

曹丹

曹丹,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纪录片导演,1972年生于广州,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巴黎。现任超媒体集团(原现代传播)艺术平台总裁,兼任《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艺术世界ArtReview》《艺术界LEAP》出版人。她曾出品和执导多部纪录片,并与多个在中国的法国文化艺术机构和品牌基金会合作,其中包括“中法文化之春”、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五年展陈合作、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2021年担任法国里尔“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联合策展人,同年与国际策展人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联合主编艺术书《做-中国2021》等。

本专访载自LEAP杂志中法特刊《不居》(2024)。这本新刊旨在从跨学科的中法视角出发,激发艺术家、评论家和研究者对当代艺术和跨文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采访:贺婧

LEAP:您从小成长于一个艺术大家庭,父母都是著名的雕塑家,您的先生、妹妹和妹夫,也都是艺术家。大学时代,您只身一人到了法国,后来又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奔走于中法之间的各个“大家”与“小家”之间。这可能是今天很多中国女性都非常向往的一种与“家”的关系: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恰当的“距离”,您自己怎么看?

曹丹:家的概念,在中国社会里一直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从小爱往外跑,当我有第一份工作的时候 就开始独立生活了,1997年来到法国。也可能因为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开放和慷慨的人,从小家里往来的人很杂很多,从官员到农民,从不同背景的学生到西方的朋友,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当然还有阅读,自青春期开始,母亲推荐给我们的书籍,尤其是法国文学。显然,我并没有离“家”很远,我现在从事艺术媒体的工作,仍然是这个艺术“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我很幸运,一直都有主动选择的可能性,选择生活在中法两地,从事我喜爱的工作。其实我不需要刻意去保持一种和“家”的距离, 因为这个距离一直就存在。这个距离允许你观看、倾听、反思,去重新理解你已耳熟能详的“家”,它更多是一个空间的距离而不是心灵的距离。

LEAP: 作为出版人和策展人,频繁的旅行、搬家几乎是家常便饭,但您住过的每一个家,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巴黎,都给人一种住了很久、非常安定的感觉。您是如何实现这种很有难度的“随遇而安”的?

曹丹:当你选择要过一种“游牧”的生活,就不得不 “随遇而安”了,否则没有办法从事这个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心态上的调整,我一直不太执着。你提及的“住了很久”的感觉,估计是因为每个家都有书架和书的缘故吧。

曹丹主持“赋能创意女性”之“设计与奇思”展览专题论坛,上海西岸美术馆,2020年。
《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展览现场,伯爵夫人博物馆,里尔,2021。

LEAP:自2012年您担任超媒体集团(原现代传播)的艺术媒体出版人以来,已经过去十二年的时间,这期间整个当代艺术行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您的专业视角来看,中国当代艺术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否也存在着变化?

曹丹:这十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的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变得越来越敏感与复杂,早已进入全球化体系的中国当代艺术,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2013年到 2019年的中国艺术市场是一副欣欣向荣的面貌, 整个产业充满着乐观的情绪,我们看到2013年 ART 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成立,佳士得在中国举办首拍;次年,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诞生;同时这个时期有众多民营美术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上海有龙美术馆 ( 西岸馆)和余德耀美术馆等等。

《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于2024年在巴黎一座建于14世纪的前修道院举办。

然而今天,全球化已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生产方式和整个全球化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变化、多极的国际格局,包括中国经济进入低增速时代,全球艺术市场低迷,这些无不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欧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在减弱,中国艺术家的海外展览和交流的机会大幅度减少。总的来说,乐观的情绪被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所取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海外受教育的年轻一代华裔艺术家,毕业后选择留在海外生活,他们仍然保持着创作的活跃度,或者说能够以更自信、同时更审慎的姿态参与到这个新的文化环境中。

《做:中国2021》,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与曹丹主编,中信出版社,2021年。本书荣获“2022年中国最美的书”。

LEAP:近年来,您策划了多个中法之间的文化艺术项目,包括出版、展览、各种论坛与活动等,在您看来,更深入、实在的“文化交流”何以能够实现?除了政策层面的支持,个体之间最鲜活、真实的关系是否也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这种宏观政策和微观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支持?

曹丹:在文化和艺术交流中,我更信任个体所建立的交流,它是如此真实、具象和鲜活,同时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正如我所了解的中法两国 之间的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像陈侗自1999年 以来引进法国“午夜文丛”的系列图书,安博兰于1994年创办Bleu de Chine出版社,至今翻译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近百部。另外,我想强调教育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像这本《艺术界|LEAP》法语特刊,之所以能够持续出版,正是因为有一群曾经在法国留学的中国人和在中国生活、学习的法国人的共同努力。教育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超越刻板印象, 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认同,建立起可持续的交流网络。当然,宏观政策支持能为文化交流推波助澜,但建立支持个体和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良性机制,才能促进真正深远的交流。

专访内容及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参阅LEAP杂志特刊《不居》。

中国线上购买:
🔗 https://j.youzan.com/CIBRBp

法国线下购买地址:
📍Sans titre gallery,3 rue Michel Le Comte,75003 Paris
📍Librairie Le Phénix,72 Boulevard de Sébastopol,75003 Paris
📍8lithèque,3 Rue Victor Considérant,75014 Paris
📍Librairie Monte-en-l’air,2 Rue de la Mare,75020 Paris

国际购买请联系:
📧 oscarlai@modernmedia.com.hk

相关的DoorZine文章
本次对龚彦馆长的专访,试图从一个个展览发生和沉淀的细节中理解这间公立机构如何拧紧保持在地性和促进国际对话之间的对冲阀门,并从其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观望中外文化对话的语境变迁。
相关项目

Newsletter

订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