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水岸丹青

呼应上海和巴黎两座水岸都市(塞纳河与黄浦江)的地理特征,此次展览以“河流”为主题,展出艺术家约四十件全新作品,其中部分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末,大部分则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多联画、水墨画、书法、缂丝绘画以及大型的陶瓷作品,共同装点了科德利埃修道院这一历史遗产空间。 水,陈家泠生活和工作的核心 陈家泠 1937 年出生于长江与其支流交汇处的桐庐,曾在西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学习,后定居上海。这些依河傍湖而建的城市,地处江南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对陈家泠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家通过水墨渲染的层层叠加,探索文化传承并重新诠释传统绘画,将形式美感与现代主义实验相结合。 陈家泠使用水墨和毛笔,继承了山水画的传统。山水画是一种用毛笔和水墨描绘自然景观的中国绘画风格。19 世纪中叶,上海兴起了一场绘画运动,深刻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这场运动被称为”上海画派”。陈家泠便是 “上海画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策展人曹丹和贺婧在埃里克·勒菲弗(Éric Lefebvre,巴黎赛努奇博物馆馆长)的建议下,为此次展览设计了 “水岸丹青”这一标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的这句话被中国学者和思想家重复了几个世纪,表达了 “水”和 “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中,水隐喻着绝对、流动和无形之美。它具有微妙的文化含义,一直是中国画家追求的终极审美目标。以水为核心元素的水墨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以流动和变化为基础的世界观而诞生的。 本次展览展现了陈家泠先生近年来在艺术创作上的“三变”——“水变、火变、丝变”。展陈空间设计由帕斯卡尔·罗德里格斯(Pascal Rodriguez)担任。届时,陈家泠的水墨画、陶瓷作品和缂丝绘画作品将在科德利埃空间展出,和这一历史文化悠久的建筑形成共振。转化美学是中国艺术和思想的精髓。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1884-1962 年)在《水与梦》(L’eau et les rêves)一书中将水喻为有生命的实体,这与中国古代思想不谋而合。水墨交融,再现山水,传递人与文化:水总是让人联想到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并以无形之态托载起文化的广度与历史的深度。 此次展览是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该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与巴黎艺术博览会同期,首次在法国展出当代“上海画派”代表人物的精彩作品。 艺术家简介 陈家泠,1937年生于浙江杭州,196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潘天寿,陆俨少,任教于上海美术学院。作为当代“海派”艺术家的代表人物,陈家泠的“新水墨”创作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实验结合起来,以灵变、诗意的风格开拓出一条水墨现代性的中国绘画之路。他的创作媒介多元,在水墨画之外,亦于陶瓷、缂丝、家具与服装领域展开跨界实验,以“多变”生“万变”,将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的变化之美寓于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之中。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家泠先生曾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个人展览。陈家泠的作品也被世界各地重要的博物馆、艺术与文化机构收藏,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西安美术博物馆、合肥博物院、上海玉佛禅寺陈家泠佛教艺术馆等。2002年他创立了“半岛艺术中心”、“半岛瓷艺馆” 和“泠窑” 。1987年至2017年分别在美,德、日、法、英等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举办画展、联展和讲学。2014年,由贾樟柯监制的纪录片《陈家泠》入入选意大利罗马国际电影节荣誉放映专场。 科尔德里耶(Réfectoire des Cordeliers)的免费公共节目 每天都有法语和英语的展览 “河畔人生 / Une vie au bord du fleuve ”即兴演讲。此外,在整个展览期间,多尔斯还组织了丰富的老少皆宜的免费公共活动。法国知名汉学家和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发表了以河流和中国景观为主题的演讲。 Les Ateliers de Macha 举办了水彩和黑墨绘画讲习班,Domitille Germain 则以中国神话传说为灵感,为儿童提供了展览故事导览。中国钢琴家宋思衡和女高音歌唱家安妮·埃文杜(Anne Evenou)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最后,由中国电影大师 贾樟柯 制作的纪录片《陈家泠》也在现场多次放映。 展览景观
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

故宫博物院,这座位于北京市中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今冬迎来一场非同寻常、层次丰富的多媒体沉浸式展览,将带领参观者踏上一段史诗般的旅程,领略埃尔奥拉尚不为人熟知的历史和遗产。此次展览包括了50件此前从未对外展示的全新出土文物,向中国公众揭开其神秘面纱。 展览位于故宫博物院午门西燕翅楼展厅,由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RCU)、法国埃尔奥拉发展署(AFALULA)合作举办。考古学家莱拉·内赫梅(Laïla Nehmé)博士和阿卜杜拉曼·阿尔苏海巴尼(Abdulrahman Alsuhaibani)博士联合策划了本次展览,展出来自埃尔奥拉跨越7000年悠久文明的珍贵文物,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领略这一古老文明的魅力。 除了首次在中国展出的罕见出土文物外,参观者还将看到雕塑、陶器、铭文、青铜器和古代兽骨。本次展览按时间顺序排列,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布局,观众得以亲身探索埃尔奥拉错综复杂的地理和环境,以及这样的环境如何使得最早的人类定居于此,并在此生生不息。 “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邀请观众踏上历史之旅,领略埃尔奥拉地区的四个主要考古遗址:德丹、黑格拉、古尔赫和埃尔奥拉老城。每个遗址都展现了埃尔奥拉丰富历史的独特面貌,其中亮点包括:德丹(德丹王国和利哈亚尼王国曾存在于此)精美绝伦的雕塑;展示黑格拉岩墓挖掘的动画视频,黑格拉是纳巴泰王国的主要南方城市,也是沙特阿拉伯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以及在该遗址内发现的青铜器。 展览中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影片由著名摄影师杨·阿瑟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制作,展陈设计由法国著名设计师娜塔莉·克里尼埃(Nathalie Crinière)创立的娜塔莉·克里尼埃设计工作室担任。 关于法国埃尔奥拉发展署(AFALULA ) 法国埃尔奥拉发展署 (AFALULA) 是根据法国和沙特阿拉伯于 2018 年 4 月签署的政府间协议而诞生,并于 2018 年 7 月在巴黎成立。本着合作发展的精神,AFALULA 的目标是支持其沙特合作伙伴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 (RCU) 致力于埃尔奥拉的可持续经济、旅游业和文化发展,该地区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该机构的使命是调动法国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汇集考古、博物馆学、建筑、城市规划、旅游、酒店管理、基础设施、教育、安全、农业、植物学和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最优秀的运营商和公司。 关于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RCU ) 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 (RCU) 于 2017 年 7 月根据皇家法令成立,旨在保护和开发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具有杰出自然和文化意义的地区埃尔奥拉。 RCU 的长期计划概述了一种负责任、可持续和敏感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方法,保护该地区的自然和历史遗产,同时致力于将埃尔奥拉打造成理想的生活、工作和旅游地点。 该计划涵盖考古、旅游、文化、教育和艺术等领域的广泛举措,体现了沙特阿拉伯王国 2030 年愿景计划在经济多样化、增强当地社区能力和遗产保护等优先事项方面的承诺。
伊夫·克莱因—超越时空

“伊夫·克莱因—超越时空”突出了克莱因作品的三个主要方面:单色或色彩的精神力量;肉体的印记,画布作为感受力的载体;以及作为艺术本质的情感力量。 伊夫·克莱因的作品在他猝然离世前的短短数年间便已确立,其大胆创新的创作不仅预见了后世的诸多艺术潮流,更与当代艺术的核心议题深度共鸣。 本次展览“伊夫·克莱因—超越时空”由伊夫·克莱因档案馆策划,并特邀策展顾问李龙雨(Yongwoo Lee)协同呈现。 关于伊夫·克莱因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年生于尼斯,最初立志成为柔道运动员。直到1954年回到巴黎后,他才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开启了”单色冒险”之旅。怀着”将色彩从线条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的信念,克莱因选择了单色画创作——对他而言,这是唯一能够”呈现绝对之境”的绘画形式。 伊夫·克莱因选择通过艺术表达情感而非具象形式,从而超越了传统艺术再现的范畴——他将艺术作品视为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痕迹,将不可见的真理化为可见的存在。正如他所言,自己的作品应当是”艺术的灰烬”,那些肉眼无法窥见的本质所留下的印记。 伊伊夫·克莱因的艺术实践揭示了一种重新定义艺术家角色的新方式——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视为一件艺术品。”艺术无处不在,艺术家所至之处即是艺术”,他曾如此宣言。在他看来,美无处不在,却以不可见的状态存在。而他的使命,正是捕捉这种隐匿的美,无论它存在于物质之中,还是飘荡于空气里。 艺术家将蓝色作为追寻非物质与无限境界的载体。他那抹”比蓝更蓝”的著名色彩材质——后被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KB)—— 不仅吸引着观者的双眼,更让我们得以用灵魂去凝视,用想象力去解读。 从单色到虚空,再到他的 “活画笔技术 “或 “人体测量学”;通过其对自然元素的调动,以体现其创造性的生命力;以及他将黄金作为通往绝对的纽带;伊夫·克莱因发展了一种开创性的实践,打破了观念艺术、雕塑、绘画和表演之间的界限。 在生命终结前夕,伊夫·克莱因对友人说道:”我将踏入世间最伟大的画室,那里只创作无形的作品。”从1954年5月到1962年6月6日逝世,他以生命为燃料,淬炼出照耀时代的璀璨艺术,至今仍熠熠生辉。 关于伊夫·克莱因档案馆 1962年,34岁的伊夫·克莱因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在他身后留下了大量的工作和档案,包括文件、著作、照片、电影、录音、书籍和笔记。 这些档案由伊夫·克莱因的遗孀罗特·克莱因·莫奎负责记录和维护,她至今仍在从事着这一工作。 档案馆致力于让世人更好地了解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的作品,创新艺术理论,辅助科学和艺术研究,组织并参与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项目。 关于嘉德艺术中心 嘉德艺术中心紧邻紫禁城,位于北京最著名的购物大道王府井,于2017年开业。嘉德艺术中心由中国嘉德拍卖行创建,德国建筑师奥勒·舍伦(Ole Scheeren)设计,艺术中心以中国艺术为荣,包括古典和当代艺术,并与故宫博物院和国际艺术家、建筑师(Raphaël、Alphonse Mucha、Yves Klein、Kengo Kuma和Zaha Hadid)进行了多次合作。 “伊夫·克莱因—超越时空”是继2022年的 “永恒慕夏 – 线条的魔术“之后,与Doors门艺文化艺术事务所合作举办的第二个展览。 关于李龙雨 李龙雨(Yongwoo Lee)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他是“上海种子”(Shanghai Project) 的创始人及艺术总监。他是光州双年展创始艺术总监,也曾是光州双年展基金会主席。他曾任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及国际双年展协会主席。他曾是上海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的教授、东京艺术大学等的特聘教授。
马蒂斯的马蒂斯

马蒂斯1869年12月31日出生于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其家族在此经营纺织业已经超过300年。在去世前的两年,马蒂斯决定将自己收藏的最珍贵的一批作品捐给家乡,由此奠定了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的馆藏核心。马蒂斯不但为此精心挑选展品,还亲自参与美术馆展厅的规划,甚至精确到每件作品的具体摆放方式,整个美术馆本身可被视为马蒂斯所留下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遗嘱——他的创作脉络、创作方法与艺术理念都在这里得到了最为直观和近距离的展示。正值马蒂斯诞辰150周年过去不久,马蒂斯美术馆闭馆整修扩建之际,这批珍贵的藏品得以离开艺术家的故乡来到中国。 “马蒂斯的马蒂斯”按照时间线索分成11个章节,为观众们呈现一个充满马蒂斯个人印记的展览。从艺术家最早在学院时期的临摹作品与风格探索,到最早转向野兽派创作的代表作品,然后通过雕塑、素描、版画等不同媒介的作品展现马蒂斯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对于人体与人像的探索。 展览还将呈现塔希提之旅为马蒂斯带来的灵感与影响,1940年代标志性的色彩鲜艳的油画与墨水线条画,晚年的剪纸、书籍插画、织物,以及他在年近80时为旺斯教堂所作的玻璃彩窗设计的相关物件、手稿与模型。展厅设计将参考并部分还原马蒂斯亲自参与规划的美术馆陈设效果,力图重构和还原这位在创作上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家的一生。除此之外,UCCA策展团队还将在展览中增设一个区域,展示并探讨马蒂斯及野兽派对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 “马蒂斯的马蒂斯”由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馆长和首席策展人帕特里斯·德帕尔普策划,帕斯卡尔·罗德里格斯负责展览设计。作为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的重点展览,“马蒂斯的马蒂斯”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提供特别支持。
遇见大师:凡·艾克、勃鲁盖尔、鲁本斯

虽然三位大师的生命轨迹跨越三个世纪,此次展览创新地将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和天才的创作集结于同一个艺术体验之中。展览中,三位大师在他们各自的工作室中恭候参观者的到来,并向他们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他们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在屏幕上生动再现。通过高科技图像、视频映射和360°投影,经典画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得到放大展现。 通过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以及由艺术史学家和编剧创作的音频导览,人们将了解到大师们超凡的才华和独特的工作方法。现场声景、专业编写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特效将使观众似乎真的进入到了他们生活的世界之中。在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厅里,三位大师聚集在鲁本斯的城堡里,就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一次想象中的对话,由此,观众将对15、16和17世纪弗兰德斯艺术的演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CREATE.eu是一家比利时多媒体公司,专注于利用最新技术创造令人惊叹的数字艺术项目。“遇见大师”是CREATE.eu为布鲁塞尔王宫制作的全新的创新艺术展览,本次展览是其首次在中国展出。展览寓教于乐,面向所有观众,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资深艺术爱好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能在其中发现或重新发现欧洲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大师们。
永恒慕夏 – 线条的魔术

这是什么,新艺术?⋯⋯艺术永远不会是新的 阿尔丰斯 · 慕夏 继毕加索和曼•雷之后,Doors门艺继续将西方艺术大师带到中国,在北京举办慕夏的最大回顾展之一。 阿尔丰斯 · 慕夏在1887年秋来到巴黎留学,在这个拥有「美好年代」之称的巴黎黄金时代里,慕夏以平面艺术家的身份在此展露头角,特别是在海报设计领域中,他建产起独树一帜的画风,并将此风格作为视觉传达的手法。 该展览由幕夏基金会策划,由嘉德艺术中心组织,由Doors门艺制作。 通过近300幅作品,展览追溯了慕夏(1860-1939)的职业生涯:从他在法国巴黎作为插画家而蜚声国际,到他在祖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参与战前斯拉夫艺术复兴。展览还从1960年代的迷幻主义到今天的漫画创作,介绍了这位艺术家对插画和流行视觉文化的深远影响。 展览分为五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