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

公元前五世纪,”君子”这一概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贤者”“圣人”等中国文人的形象–随着孔子的出现而确定。几个世纪以来,”文人”一词已经演变为更广泛地指精通诗歌、书法、音乐或绘画艺术的知识分子,并且他们不断寻找具有高雅审美的器物。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学者和官员收集非凡器物,并鼓励工艺艺术的发展。 中国器物被视为复杂的象征和技术的代表,自与中原帝国的第一次交流便点燃了西方世界的想象–中国丝绸在古罗马非常受欢迎。在18世纪,这种热潮随着 “中国风”的引入而增长。 来自中国或受中国启发的陶器、瓷器、家具和挂毯等产品被欧洲各地大量地进口和生产。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由于中国受到鸦片战争、帝国灭亡、国共内战、中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宣布消灭 “四旧”)的冲击,这些行业经历了衰退,无数的艺术品流散各地或被销毁。 随着1980年代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全面接受全球化和工业化。它迅速将自己转变为了 “世界工厂”,生产由其他国家设计并以低成本制造的大众消费产品。 360° 数字展览 该展览将全面呈现三十位(个)艺术家、设计师及设计工作室的创作。无论是艺术作品、设计产品、手工艺品还是日常消费品,它们的汇集既展现了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肌理,亦呈现出关于生活之美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维度。 展览“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汇集了多样化的观点和问题,探讨传统器具其功能和设计如何演变,同时也对于当代和未来生活方式做出思考与展望。 更多信息关于里尔作为2020年设计之都和通过设计展 “设计上海 “的中国当代设计的信息 了解展示黄锐艺术作品的其他项目:《重生》、《星星》等

BING ! BING ! 砰砰! 当代陶瓷艺术展

在汉语中,“砰”[pēng]这个字相当于法语的拟声词“bing!”:它是震撼与碰撞之声,意味着一次破裂,一场改变现实的突发事件。 展览“BING!BING!砰砰!”是一场东西方的相遇,艺术家们在此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特性:陶瓷坚固又脆弱,能够讲述故事,并且具有文化意义,在中国的景德镇和宜兴,在法国塞夫尔、利摩日等地,都已成为独具一格的文化遗产。刘建华(1962),伊曼纽尔·布斯(1969),耿雪(1983),齐倬(1985)和路易丝·弗莱德曼(1989)。他们各具风格,各成特色,从当代角度重新诠释了传统的陶瓷艺术。 陶瓷被塑造成多种样态,以各种形式表现,成为艺术家们的实验对象,如雕塑、写作、表演和录像艺术等。在与陶瓷这一媒介形式相关的美学语言和文化意义的碰撞中,艺术家们有时会富有意趣地玩起文字游戏,通过色调的突变还有各式各样的效果,解读陶瓷艺术的秘密,并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代陶瓷艺术名家刘建华、伊曼纽尔·布斯,还有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耿雪、齐倬和路易丝·弗莱德曼等,都致力于探索陶瓷的物理特性及其在技术下幻化成形的机制,乃至研究其局限性。陶瓷在其原始状态下具有柔软性和韧性,在烧制过程中可承受超过1300°C的高温,最终凝固成形后又极为脆弱,这使得陶瓷富于光泽和颜色的变化,而不是单调的苍白。 展览“BING!BING!砰砰!”还叩问了艺术家与陶瓷材料之间的关系,在匠心与灵感、预设与偶然、技巧与情感的紧张关系之间,探究艺术家与大地、与火的对话。展览中的作品因此承载了艺术家在材料上的烙印,有时甚至与陶瓷本身成为一体。 合作伙伴:佩斯画廊(Pace Gallery),朱塞·昂特布里斯画廊(Jousse Entreprise),卢和鲁画廊(Loo & Lou Gallery)。 鸣谢:法国国家陶瓷博物馆-塞夫尔国家陶瓷制造局。 刘建华 刘建华是他这一代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他12岁来到景德镇,在中国瓷都度过了十四年的时光,学习陶瓷工艺和艺术。他将陶瓷、新物质、综合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雕塑和装置,形成了一套实验性创作方法,并以哲学的方式来塑造陶瓷的形式和材质。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刘建华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和材料发展史提出疑问 。刘建华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家个人网站 伊曼纽尔·布斯 伊曼纽尔·布斯(emmanuel boos)被公认为法国最好的陶瓷艺术家之一,他自14岁起就接触了陶瓷艺术。伊曼纽尔·布斯是典型的世界公民,他曾在韩国、中国、法国和英国生活,直到2015年,他把工作室定在了德国。2016年至2019年期间,他是塞夫尔国家陶瓷制造局(Manufacture de Sèvres)的特邀艺术家。2021年,他还受邀参加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的“与火共舞”展览。他目前的作品偏爱封闭的形状、虚假的饱满、表面和体积:鹅卵石、立方体、盒子或书籍,都是神秘而抽象的。艺术家探索意外的灵感和幸运的偶然,并寻找“美丽的不完美”。 艺术家个人网站 耿雪 耿雪是一位以多种媒介进行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她将传统的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形式(视频、动画、装置艺术等)相结合。无论是佛教宇宙论,古典文学亦或是道教和西方审美传统,传统文化的一些创作主题始终给予耿雪灵感。她着眼于陶瓷的转化能力及其脆弱又坚固的特质,在几乎魔幻的宇宙中,打通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间的边界。2019年,耿雪作为中国馆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参加了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 Instagram 路易丝·弗莱德曼 路易丝·弗莱德曼(Louise Frydman)定居于法国勃艮第,她的职业生涯始于使用白纸创作轻巧精致的艺术品。自2015年开始,路易丝转向陶瓷艺术。在处理陶瓷时,她保留了纸张的白色哑光以及材料的细腻质地。“我通过以一种空灵的方式来处理我的作品,作品通常尺寸较大,我借此来发挥力量,从而在坚实和脆弱之间寻求交汇。一朵花瓣,一棵树,一阵风……都是我尝试表达的情感。“ 艺术家个人网站 Instagram 齐倬 齐倬(1985年出生于辽宁阜新)毕业于勒芒高等美术学院,日内瓦艺术设计大学和利摩日国家高等美术学院,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法国工作和生活。作为艺术家,齐倬的创作基于文化冲击这一理念。他着眼于日常见闻的语义和语言冲击所激发的文化异质性及其误解,通过所产生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他富于幽默感,将陶瓷艺术与传统和专业技艺相碰撞,而全球化未经过渡或翻译就将这些因素粗暴地混在一起。 艺术家个人网站 Instagram 在DoorZine上关于当代陶瓷读更多信息

东流不作西归水

从中国传统国画的传承,至那些桃源乡般的景色在时间的长河中浮沉反复,到现今加速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视觉上的叙事唤起我们对江河大川的记忆。从过去的20年中形成一股与河流共生的灵感源泉,且持续吸引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们。《东流不作西归水》聚集13摄影师对中国山水的阳光:杨泳梁、塔可、骆丹、秋麦、爱德华·伯汀斯基、庄辉、陈秋林、木格、刘珂、贾樟柯、张晓、陈荣辉、张克纯。 “东流不作西归水——摄影师的中国河流观察”*,展览由零零构思,并与黎静共同策划,此展览将作为2020年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项目之一,在瑞米耶日修道院举行。该项目由Doors门艺文化事务监制,同时感谢滨海塞纳省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展览画册(中法双语)将再现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收纳了对艺术家的独家采访。该书与Bandini Books出版社合作发行,于2021年7月15日起开始发售。 景观与沉思 与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国最大河流相关的神话传说启发了许多中国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在创作上的灵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江川河流是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元素。山水常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笔墨演绎,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传统古典画家和中国初期摄影的续写和传承之下,今天的艺术家们从传统的仪式感和文字中汲取灵感,拍摄着中国当代的河流景观。画面里人们凝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运动,与自然并肩通行,一切都充满宁静。 河流,见证历史的加速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正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并对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三峡大坝这项庞大的人类工程是在1994年-2009年期间,根据毛泽东在1950年代提出的想法建造的。它缓解了长江常年的水灾泛滥,并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厂。 同时也造成近20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1300处历史和考古遗址、15个城市和116个村庄被长江吞没。湖泊干枯,环境污染,山体滑坡… 这一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庆是一个拥有3200万人口(其中70%为农村人口)的城市,作为三峡大坝附近的城市,受益于大坝的建设,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和商业中心。顺沿长江流域,摄影师们记录了工业化进程对中国景观、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河流的故事 这是神话、诗歌、历史的交汇处,河流强烈的视觉力量激发着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并唤起了他们的感知力。由小说引发的启蒙之旅到肉体的感知,在混沌中感知和寻觅美的存在与意义。河流多是自传体小说的构成骨架,抑或是在现实世界中滋养出抽象的作品: 身份认同,历史和景观的迷思。它的色彩与轮廓似乎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不经意间显现在那些被滞留与幽魅的地方,使得那些河流的图像演化为超现实主义的诗歌。人为影响下异化的自然景观与河流的静态影像在这浮光掠影间共生。

星星美展1979年-2019年 – 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驱者们

1979年, 这群自学成才的艺术探索者们将展览定名为“星星”,在向北京市美术协会提出正式画展申请被拒时,他们选择在中国国家美术博物馆的栅栏外举办一场露天展览。 彼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毛时代——1976年社会主义的伟大舵手去世,“四人帮”倒台——在此期间的艺术理念常被冠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之后,首都迎来了“北京之春”运动和邓小平同志刚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 在”星星美展“及其作品被当局政府压收之前的三天内,这场未经政府官方授权的艺术展览吸引了3万多名渴望了解那些开放世界的北京群众,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到150余件跳脱当时固有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分别由23位艺术家署名,以“为了艺术自由”为主题共同创作。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诞生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直到1989年前,一些“星星”成员被迫选择了逃往异乡:黄锐去往日本,王克平、马德升和李爽去往法国,曲磊磊去往英国,艾未未去往美国……时至今天,这些艺术家仍是当今中国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此次展览受到星星艺术基金会的支持。 特别鸣谢: 10号赞善里画廊(香港), Nathalie Obadia画廊(巴黎)

张晓 X 珑岱

摄影师张晓来自山东,家乡距离珑岱酒庄只有几公里远。本次,张晓通过寻找微妙的“碎片”来诠释这一地区。 他首先用水中浸泡过的宝丽来相纸捕捉图像,然后遵循一种类似于酿酒的程序将图像扫描并转移到纸上; 成片所呈现的颗粒感和不完美接近优质葡萄酒的质感。

世界女性摄影师史

“自相机发明以来,女性摄影师一直是该媒介的关键创新者,也是所有主要摄影运动的参与者。这些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记录、质疑和改造,打破社会禁忌,挑战性别角色限定,并表达她们的想象力和女性魅力” – Thames & Hudson 本书调查全面深入,精彩纷呈,收录了世界各地300位女摄影师的共计450张图像,时间跨度从摄影媒体发明之初直到21世纪。 她们之中,许多人的名字今天已不为人知:“大师”们的光环将她们从摄影创作的历史上抹去。 在这本杰出力作中,露斯·勒巴特和玛丽·罗伯特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160位女性作家为这些摄影师书写历史,呈现她们多样的事业与人生。 Doors 门艺为本书的中国篇部分作出贡献:九篇人物传记由黎静(Bérénice Angremy)、马琳珂(Marine Cabos)、零零(Victoria Jonathan)、何伊宁和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撰写,传记内容包括慈禧太后、伊莎贝拉·伯德、侯波、晓庄、王禾璧、王苗、邢丹文、崔岫闻和陈羚羊。 更多关于法文版或英文版的信息 伊莎贝拉·博德是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摄影家和作家。她是第一位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女性。她曾在中国旅行,并希望通过出版结合照片和个人经验的书籍来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慈禧太后的所有照片,从服装到取景和构图,实际上都由她一手包办。 侯波是毛泽东最有名的摄影师之一。她在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期间学习摄影,力求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好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晓庄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她记录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毛泽东治下中国的日常生活。 王禾璧通过应用静态和动态影像,探索建筑结构和城市景观消失的美学。 王苗是四月影会的创始人之一。她于1951年出生于北京,与许多同龄人一样经历了 “动荡的年代”,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摄影师。 邢丹文是1990年代涌现的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她描绘了这一时期”东村”的艺术生活和北京的地下文化。阅读我们对邢丹文的采访。 崔岫闻是女性艺术家团体塞壬艺术工作室的一员,其作品公开讨论女权主义话题。她希望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世界中找到展示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地方。 陈羚羊是活跃在2000年代的先锋艺术家,她将女性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陈羚羊最著名的系列作品 《十二花月》,通过私人和公共画面,讨论了生活在中国的女性的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