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 · 伯汀斯基:我专注于通过规模性的“工业系统”来审视人类活动,这是人类为实现增长和进步而侵占地球的行为和手段。

爱德华·伯汀斯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955年生于加拿大圣凯瑟琳斯,现生活于多伦多。

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师,三十五年来,他致力于拍摄工业景观和世界各地的人造景观。他的作品被60多个博物馆纳入收藏,如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马德里的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他对人类活动改造自然景观的探索将他带到了21世纪的中国,在那里他创作了一系列摄影作品,重点展示了现代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他的大画幅照片将纪录片和创意摄影相结合,将自然风景转化成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在这里,平静和不确定性营造出一种崇高的感受。对当今工业体系既不歌颂也不批判,他的图像使公众能够理解我们日常消费品的来源以及我们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景观上的变化–“关注工业景观是一种审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与地球之间关系的方式。”

爱德华·伯汀斯基是展览《东流不作西归水》的参展艺术家之一。

DoorZine:自1980年代以来,你的作品着眼于全球视角下(美国,印度,欧洲,马来西亚……),自然环境面貌受工业、制造业的影响而产生转变对现象。 在你出版的《人造景观》一书和其同名电影(2003与2006年)中,你见证了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使观众认识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消费品的来源以及由发展需求所引发的规模性景观转变。你曾经形容你的工作是一项“将工业景观视作定位我们的存在以及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方式”。 你在中国拍摄的系列作品,具体到关于三峡大坝的拍摄,当时背后所面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爱德华·伯汀斯基:这个项目是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开始飞速运转,并为全球经济竞争市场注入大量廉价商品的背景下进行的。 对我来说,这很清楚地表明了21世纪是如何开始发展的。 关于这个庞大且不断扩大的全球化市场,我希望关注到中国不断扩建的庞大工业体系,特别是在资源开采,大量的货物制造和运输方面,以及全球废物回收。这一切都已达到空前的规模。

DoorZine:在这个系列中,你的照片展现出的是破坏性,建构性伴随着景观变化,而不是那些受到大坝影响下的个人命运。你的图像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 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并不准确。 在我拍摄的《三峡大坝》系列中有很多图像都有人的存在。 只是他们并不是画面的视觉兴趣中心,我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经过和规模性改造自然景观的“证据”,这是我毕生计划的一种概念性延伸,如你所知, 这是贯穿在我摄影作品中的一种规范。 我专注于通过规模性的“工业系统”来审视人类活动,这是人类为实现增长和进步而侵占地球的行为和手段。

爱德华·伯汀斯基, 《水坝 #6,三峡大坝工程,中国长江》(2005年)。图片由多伦多尼古拉斯·梅蒂维尔画廊/伦敦弗劳尔斯画廊提供。

DoorZine:你坚持说你的工作并不为歌颂或批判整个工业体系。相反,通过创建引人注目的精美图像,你希望让观众直面现代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人们对因人类活动对景观造成破坏的后果的认知。 你认为艺术和摄影的功能是什么?

在我看来,所有艺术的功能都旨在提高人类意识……提供新的资讯,并帮助人们以实际、精神和美学的层面上出发考虑我们身边所看到的事物。就我而言,我思考的是我们对地球的这种贪婪行为的潜在后果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让作品与观看者深入互动,首先是视觉上的连结,然后通过这种视觉互动向他们展示那些从未见过的事物,以帮助他们理解并更好地参与关于全球生态状况的必要对话。

DoorZine:你在《人类纪》(Steidl出版社,2018年)一书的艺术家声明中写道:

“我最早对此概念的认知和与地质学相关的联系来自于我对自然界最真挚的热爱。(…)我们的星球见证了五次生物灭绝事件。(…)由它所引发出生命潮起潮落的自然现象。 如今,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短时间内也成为了全球巨大变化的推动者。(…)我开始专注于我的《人类纪》——人类在地球表面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 这是我作为摄影师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兴趣概念的延伸。”

最初你是如何运用《人类纪》这个概念的,以及你是如何将这种理论框架应用于你的艺术实践中的? 它改变了你展示作品的方式吗?(你的《人类纪》项目被认为是一种“综合学科的工作体系,结合美术、摄影、电影、VR、AR技术和科学研究,旨在研究人类对地球状态,动态以及未来的影响。”)

当我回顾我毕生项目的起源时,我总是会回忆到一位教授、同时也是我的导师,在我学习摄影专业时给我的宿题……“人的证明”这一宿题构建了我整个职业生涯的中心。《人类纪》计划只是我毕生探索过程的一次延伸,寻找着人类在追求进步中留下的证明,然后通过这种参考来探索出一种新的工作形式。 在形式扩展方面,譬如我们所使用的AR技术,电影装置和壁画尺寸的照片,连同那些科学依据一样,仅仅是让我更深入地研究图像创作过程并将我的主要理念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方式。

爱德华·伯汀斯基,“城市更新#1。工厂修建施工工地,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郊区。”,2004。© 爱德华·伯汀斯基。

艺术家访谈由零零&黎静整理

爱德华·伯汀斯基专访完整版收录于展览画册(双语-中法文)中。画册于2020年7月15日开始发售。可在合作发行出版社Bandini  Books网站上进行购买!

访问爱德华·伯汀斯基个人网站了解更多讯息:

edwardburtynsky.com  

以及其它社交媒体: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

点击了解更多展览《东流不作西归水》讯息。

相关的DoorZine文章
塔可的作品与诗歌的精炼的语言相对应,他的图像似乎保持着一种令人惊讶的玄妙。《诗山河考》系列于2014年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购得收藏并展出。
相关项目

Newsletter

订阅本站